黑松和马尾松是两种不同的松树物种,虽然都属于松属,但在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态习性及用途上都有显著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学名与分类
黑松: Pinus thunbergii Parl.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2. 原产地与主要分布
黑松: 原产于日本和韩国南部。中国(主要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是重要的引种栽培区,常用于沿海防护林️和造林绿化。
马尾松: 中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淮河、伏牛山、秦岭以南至广东、广西的南部,东自东南沿海和台湾,西至贵州中部及四川大相岭以东。是中国南方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松树。
3. 形态特征
树形
黑松: 乔木,树冠在幼年期呈狭圆锥形,老树则开展成宽伞状或广卵形。枝条水平伸展或微下垂。
马尾松: 乔木,幼年树冠呈狭圆锥形,老年树则开展成伞形或广卵形。枝条常微微向上斜展或平展。
树皮
黑松: 非常显著的特点! 幼树树皮暗灰色(有时带褐色),老树则变为灰黑色至黑色。树皮厚,深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方形鳞状厚块片,裂片边缘和上部灰黑色,内部深褐红色。鳞甲状特征明显。整体感觉粗犷、厚实、颜色深(黑灰/黑)。
马尾松: 树皮下部灰黑色或灰褐色,上部常呈红褐色(幼树或上部树皮尤其明显)。树皮裂成不规则的鳞状薄块片(相比黑松薄)。整体感觉颜色偏红褐,鳞片较薄。
冬芽
黑松: 冬芽显著银白色或灰白色(被白色树脂包裹),圆柱形,顶端尖。这是与马尾松最快速、最直观的区别点之一!
马尾松: 冬芽褐色或红褐色,卵状圆柱形或圆柱形,顶端稍尖。无显著白色覆盖物。
针叶
黑松: 针叶粗硬,深绿色,有光泽。通常2针一束(极少3针),长6-12厘米。横断面半圆形,树脂道6-11个,中生。叶鞘宿存(包裹针叶基部的褐色鞘状物不易脱落)。质地刚劲。
马尾松: 针叶细长柔软,略有下垂感(尤其枝梢的针叶,形似马尾,故名),颜色通常较黑松浅一些(翠绿或黄绿色)。通常2针一束(稀3针),长12-20厘米(显著长于黑松)。横断面半圆形,树脂道4-8个,边生。叶鞘初为淡褐色或褐色,后渐变灰黑色,通常不宿存或早落(嫩枝上可见,老枝上常脱落)。
球果(松塔)
黑松: 球果圆锥状卵形或圆卵形,较大,长4-6厘米,直径3-4厘米。成熟前绿色,熟时褐色。鳞脐显著,微凹,有短刺尖(易折断)。种子具披针形翅。
马尾松: 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较小,长4-7厘米(有时更长),直径2.5-4厘米。成熟时栗褐色。鳞脐微凹,通常无刺(极稀有极短的刺尖)。种子具长翅。
4. 生态习性
黑松:
强阳性树种,极喜光。
非常耐瘠薄,耐盐碱,抗海风海雾能力极强。 是著名的海岸防护林先锋树种。
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贫瘠的沙质土、岩石裸露地生长,但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最好。
相对较耐寒(比马尾松耐寒)。
根系发达,穿透能力强。
马尾松:
强阳性树种,极喜光。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瘠薄能力强(尤其在酸性土壤上),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不耐严寒(比黑松耐寒性差),不耐水涝和盐碱。
最适宜在酸性(pH4.5-6.5)、深厚、疏松的沙质壤土或红壤、黄壤上生长。 在钙质土、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深根性树种。
5. 主要用途
黑松:
沿海防护林、防风固的骨干树种。
荒山绿化造林树种(尤其沿海荒山)。
庭园观赏树种(常修剪造型制作盆景)。
木材可用于建筑、矿柱、板料、家具等,亦可采割松脂(但产量和品质不如马尾松等)。
马尾松:
中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
重要的用材树种: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富含松脂,耐水湿。广泛用于建筑、桥梁、矿柱、枕木、家具、造纸(造纸原料)等。
最重要的采脂树种之一:松脂产量高,品质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薪炭材。
用于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总结关键区别点
1. 分布: 黑松原产日韩,中国引种(多在沿海);马尾松是中国南方广布乡土种。
2. 树皮: 黑松厚裂、深黑色、鳞块状;马尾松上部红褐色、鳞片较薄。
3. 冬芽: 黑松显著银白色/灰白色;马尾松褐色/红褐色。
4. 针叶:
长度: 马尾松 (12-20cm) >> 黑松 (6-12cm)。
质地/颜色: 黑松粗硬、深绿有光泽;马尾松细长柔软下垂、色浅(翠绿/黄绿)。
叶鞘: 黑松宿存;马尾松常早落。
5. 球果鳞脐: 黑松通常有明显短刺尖;马尾松通常无刺或刺极短(微凹)。
6. 耐盐碱性: 黑松极强(沿海防护林必备);马尾松不耐盐碱。
7. 适生土壤: 马尾松严格要求酸性土;黑松适应性更广,尤其耐盐碱瘠薄(海岸)。
简单来说:走在海边(尤其北方沿海),看到树皮又黑又厚像鳄鱼皮、冬芽明显发白、针叶短粗硬挺的松树,通常是黑松;在中国南方广大山区(特别是酸性红黄壤地区),看到树皮上部红褐色、冬芽红褐、针叶细长柔软翠绿下垂如马尾的松树,就是马尾松。 两者是不易混淆的物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