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虞世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咏蝉诗,题为《蝉》。这首诗是唐代咏物诗中的杰作,以蝉喻人,表达了高洁的品格和内在的力量。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1. 垂緌 (ruí): 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须。緌,古代官帽带的下垂部分。这里用以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2. 清露: 纯净的露水。
3. 流响: 形容连绵不断的蝉鸣声。
4. 疏桐: 枝叶稀疏的梧桐树。古人认为梧桐是高洁之树,蝉喜欢栖息其上。
5. 居高: 身居高处(指蝉栖息在树上高处)。
6. 声自远: 声音自然传得很远。
7. 非是: 并不是。
8. 藉 (jiè): 凭借,依靠。
9. 秋风: 在这里象征外力、权势、地位等外在因素。
诗意赏析:
首句 “垂緌饮清露”: 描绘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它垂下触须,饮吸着洁净的露水。这既写出了蝉的清雅外形,更赋予了它高洁的象征意义(“清露”象征着纯洁与清高)。
次句 “流响出疏桐”: 写蝉的声音。蝉鸣声连绵不断,从高大疏朗的梧桐树上传出。梧桐的高洁与蝉鸣的高亢悠远相互映衬。“流响”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蝉声的穿透力。
三句 “居高声自远”: 这是全诗的核心立意。诗人点明蝉的声音能够传播得很远,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很高(“居高”)。
末句 “非是藉秋风”: 进一步强调,蝉声远扬,完全依靠的是自身所处的高位(内在的品格和力量),而不是凭借外在的秋风相助(权势、地位、他人吹捧等外力)。
深层含义与象征:
这首诗表面咏蝉,实则托物言志。
蝉: 象征着品德高洁、才华出众的君子或贤士。
“垂緌饮清露”: 象征君子清高不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流响出疏桐”: 象征君子的才华、品德和美名自然流露。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蕴含深刻的哲理。它表明:一个人只要拥有崇高的品格、出众的才华(内在的“高”)和坚定的自信(“自”),其声名自然能远播四方,这种影响力是源自自身内在的价值和高度(居高),而非依赖外在的权势或他人的助力(藉秋风)。
虞世南与这首诗:
虞世南作为唐初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敬重,被赞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这首诗正是他本人品格和处世哲学的写照。他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不依附权势、不仰仗外力,凭借自身高尚德行和真才实学赢得声望和尊重的信念,充满了雍容自信的气度。
地位与影响:
虞世南这首《蝉》与初唐另一位诗人骆宾王(在狱中)写的《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及稍后的李商隐写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并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虞世南的这首因其立意高远、气度雍容、充满自信而备受推崇,成为咏物诗的典范。
当提到虞世南写到蝉的古诗时,指的就是这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