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蚀作用:差异侵蚀形成的残留体
1. 波浪差异侵蚀:
海岸基岩在波浪持续冲击下,因岩性硬度不均(如石灰岩、玄武岩等),较软部分被快速侵蚀,坚硬部分残留形成突出海面的礁石。这种差异侵蚀形成的礁石称为“海蚀残留体”,常分布于海蚀平台上。
2. 礁石的特征:
二、火山作用:熔岩冷却凝结
海山喷发时,高温熔岩喷出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礁体。此类礁石质地坚硬(如玄武岩),形态多呈柱状或块状。例如:
三、生物建造:钙化生物长期堆积
生物礁由造礁生物分泌碳酸钙或胶结碎屑形成
1. 珊瑚礁:
造礁珊瑚与藻类共生,珊瑚虫分泌石灰质骨骼,经数百年至千年累积成礁。主要分布于热带浅海(如海南岛岸礁)。
2. 藻礁(稀有):
3. 形成条件:
需稳定的硬质基底(如砾石层)、适宜水温、光照及低沉积物环境,否则难以持续生长。
四、陆源沉积:岩石风化与搬运
1. 母岩破碎:
陆地岩石经风化、山洪冲击崩解,形成岩块。
2. 磨圆与沉积:
岩块被河流搬运至海岸,经水流冲刷和相互摩擦,棱角磨损形成卵石;部分大块砾石沉积后胶结为礁体。例如:
️ 五、环境意义与挑战
1. 生态价值:
生物礁是海洋“热带雨林”,支撑高生物多样性,并为海岸提供天然防波屏障(消能效果优于人工消波块)。
2. 面临的威胁:
总结
海边礁石是地球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 成因类型 | 关键过程 | 典型案例 |
|--|
| 海蚀作用 | 波浪差异侵蚀基岩 | 海蚀平台上的孤立礁石 |
| 火山活动 | 熔岩喷发冷却 | 火山岛周边礁群 |
| 生物建造 | 珊瑚/藻类钙化与胶结 | 桃园藻礁、珊瑚岸礁 |
| 陆源沉积 | 岩石风化→搬运→胶结 | 河口砾石礁、人工礁 |
理解礁石形成原理,有助于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维系海岸生态平衡与安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