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发点:目标导向与资源配置的基准
决策的起点: 任何行政管理活动在规划和决策之初,核心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目标。例如,制定一项政策时,决策者会评估哪种方案能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更少的资源达到预期效果。
设计的核心: 组织结构的设计(如层级、部门划分)、流程的制定(如审批程序、服务流程)、人力资源的配置(如人员数量和技能要求)、技术的引入(如电子政务系统),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运行效率。
衡量可行性的标准: 评估一项行政管理活动是否值得开展、方案是否可行,效率(投入产出比、时间成本等)是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值不值得做”、“能不能高效地做”往往是决策的起点。
2. 归宿:绩效评估与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绩效的核心指标: 行政管理活动的成效最终需要通过绩效来衡量。效率是最核心的绩效指标之一。行政系统运作是否良好,最终要看它是否能用最少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或者在既定资源下产出最大化。
衡量成功与否的关键: 无论政策目标多么宏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多么广,如果执行过程冗长、成本高昂、浪费严重,其最终效果和公众满意度都会大打折扣。高效率是实现良好治理效果的基础。
公共责任的体现: 及其行政部门掌握公共权力,使用公共资源(纳税人的钱)。追求效率是其对纳税人负责、对公共利益负责的直接体现。低效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和公共利益的损害。
持续改进的方向: 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效率评估的结果(即通常意义上的“归宿”)为下一次管理活动的改进(新的“出发点”)提供了依据和方向。评估发现效率低下的环节,就是下次改革优化的重点。
总结与重要意义:
贯穿始终: 效率是贯穿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生命周期(规划、组织、决策、执行、控制、评估)的核心主轴。
价值核心: 它既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追求资源的最佳利用),也是评判行政管理活动成败优劣的关键标准(是否高效地实现了目标)。
衡量尺度: 效率是衡量效能、回应性、责任性的重要尺度。一个高效的更能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其职能。
终极目标: 行政管理实践的最终成果,最终要归结到是否提升了效率,是否以最优的方式服务了公众和社会。
需要注意的方面:
效率并非唯一价值: 行政管理还需要兼顾公平、公正、民主、合法性、回应性等其他重要价值。有时为了确保公平或扩大参与,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效率(例如更广泛的公众咨询会延长决策时间)。追求效率不能以牺牲这些核心价值为代价。
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强调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把事情做对”)。效果则强调目标的达成度(“做正确的事”)。两者同样重要,高效率但效果差(资源浪费在错误方向上)或者效果好但效率低(目标达成成本过高)都不是理想状态。行政管理追求的是高效地达成良好效果(“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结论: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刻揭示了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它既是行政管理实践展开的逻辑起点(如何高效地规划、组织、执行),又是衡量行政管理成效的最终标尺(是否高效地实现了预期目标、服务了公共利益)。这个论断强调了提升行政效率对于建设高效、负责、服务型的现代具有极端重要性。理解和践行这一原则,是改进工作、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