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速率 mm/y” 是一个非常常用且重要的单位,用于衡量材料(通常是金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因腐蚀而损失厚度的速度。
具体含义:
1. `mm`: 毫米,表示材料厚度减少的量。
2. `y`: 年,表示时间单位。
3. `mm/y`: 毫米每年。它表示在给定的腐蚀环境下,材料表面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厚度(毫米)。
为什么这个单位重要?
1. 直观衡量损失: 它直接告诉工程师或设计师,材料的厚度每年会减少多少。这对于评估设备、管道、结构等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2. 设计依据: 工程师在设计设备时,会根据预期的腐蚀速率 (`mm/y`) 和期望的使用寿命,计算出需要预留的腐蚀裕量。例如,如果预计腐蚀速率是 0.1 mm/y,设备设计寿命是 20 年,那么设计时就需要额外增加 0.1 20 = 2 mm 的厚度作为腐蚀裕量。
3. 材料选择: 比较不同材料在相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 (`mm/y`) 是选择耐蚀材料的关键依据。腐蚀速率越低,材料在该环境中的耐蚀性越好。
4. 评估防护效果: 当使用涂层、缓蚀剂、阴极保护等防腐措施时,可以通过测量采取措施后的腐蚀速率 (`mm/y`) 来评估这些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5. 标准化比较: `mm/y` 是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腐蚀速率单位,方便不同研究、报告和标准之间的数据比较。
如何获得腐蚀速率 (mm/y):
最常用的方法是失重法:
1. 准备试样: 将待测材料加工成标准尺寸的试样,精确测量表面积 (`A`,单位通常是 cm² 或 m²)。
2. 清洁称重: 彻底清洁试样表面(去除油污、氧化皮等),干燥后在精密天平上称取初始质量 (`W₀`,单位 g)。
3. 暴露测试: 将试样放置在实际或模拟的腐蚀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 (`t`,单位通常为小时、天、月或年)。这段时间应足够长以获得可测量的失重。
4. 取出清洁: 暴露结束后取出试样,按照标准方法(如用化学或机械方法)彻底清除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清洗、干燥。
5. 最终称重: 再次称量试样的最终质量 (`W₁`,单位 g)。
6. 计算失重: 计算质量损失:`ΔW = W₀
7. 计算腐蚀速率:
常用公式 (单位转换已包含在内):
`腐蚀速率 (mm/y) = (K ΔW) / (A ρ t)`
其中:
`K` = 常数,取决于 `ΔW`、`A`、`t` 的单位。常见组合:
若 `ΔW` 单位为 g, `A` 单位为 cm², `t` 单位为小时 h, 则 `K = 8.76 × 10⁴`
若 `ΔW` 单位为 g, `A` 单位为 cm², `t` 单位为年 y, 则 `K = 8.76 × 10⁴ / 8760 ≈ 10` (因为 1年 ≈ 8760小时)
若 `ΔW` 单位为 mg, `A` 单位为 dm², `t` 单位为天 d, 则 `K = 87.6`
(选择哪个 `K` 值取决于你使用的单位组合,务必匹配!)
`ΔW` = 质量损失 (单位需与 `K` 匹配)
`A` = 试样初始表面积 (单位需与 `K` 匹配)
`ρ` = 材料密度 (g/cm³)
`t` = 暴露时间 (单位需与 `K` 匹配)
其他方法:
电化学方法: 如线性极化电阻法,可以快速测定瞬时腐蚀速率(通常也换算成 `mm/y`),但结果有时不如失重法可靠,需要经验判断。
腐蚀挂片/探针: 将已知尺寸和材质的试片(挂片)或特殊设计的探针插入实际运行的设备(如管道、容器)中,运行一段时间后取出,按失重法计算平均腐蚀速率 (`mm/y`)。这是监测实际工况腐蚀情况的最直接方法。
解读腐蚀速率:
< 0.1 mm/y: 通常被认为是优异的耐蚀性,材料在该环境下非常耐用。
0.1
0.5
1.0
> 5.0 mm/y: 极差的耐蚀性,材料通常不适用于该环境,必须采取强效防护措施或更换材料。
>> 10 mm/y: 灾难性的腐蚀速率,材料会迅速失效。
“腐蚀速率 mm/y” 是将材料因腐蚀而损耗的速率量化成厚度损失的标准单位。它是材料选择、设备设计(确定腐蚀裕量)、寿命预测和防腐措施效果评估的最核心参数之一。理解其含义、获取方法和解读标准对于工程实践和材料应用至关重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