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水”通常指的是未经任何消毒处理(如煮沸、过滤、紫外线照射、氯消毒等)直接从水源获取的水,例如:
1. 自来水(未煮沸): 虽然自来水厂经过处理和消毒(如加氯),但管网中可能存在微量残留或二次污染(管道老化、水箱污染等),无法保证完全无菌。
2. 井水/泉水/地下水: 地下水相对过滤较好,但仍可能渗入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受到粪便、化肥、动物排泄物等污染的风险很高。
3. 河水/湖水/溪水/池塘水: 这些地表水最容易受到各种污染,包括动物粪便、腐烂的植物、农业径流(携带化肥、农药、动物粪便)、污水排放等,含有大量微生物。
4. 雨水(未收集处理): 虽然落下时相对干净,但在收集和储存过程中会接触屋顶、管道、容器等,滋生细菌和真菌(尤其是霉菌)。
为什么生水含有细菌和真菌?
1.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细菌和真菌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生物。它们存在于土壤、空气、动物体表、植物表面等几乎所有环境中。自然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必然会接触到这些环境。
2. 水源污染: 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腐烂的有机物、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会将大量微生物带入水体。
3. 环境中存在: 即使是非常清澈、看似干净的泉水或井水,水在流经岩石、土壤层时,也会溶解矿物质并携带自然存在的环境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可能无害,但也可能有致病菌)。
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包括:
细菌:
致病菌: 大肠杆菌(指示粪便污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弯曲杆菌、军团菌、一些种类的芽孢杆菌等。这些是导致肠胃炎、腹泻、呕吐、发烧甚至更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
非致病或条件致病菌: 很多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在水中也能存活,通常对健康人无害,但对免疫力低下者可能有风险。
真菌:
酵母菌和霉菌: 虽然数量通常比细菌少,但在水体中也可能存在。某些霉菌(如曲霉菌)的孢子可以在水中悬浮。真菌污染更容易发生在储存不当的水中(如长期存放的桶装水、储水箱)。
其他微生物: 病毒(如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原生动物(如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也可能存在于被污染的生水中。
重要结论:
生水不是无菌的。 饮用生水存在摄入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风险程度取决于水源: 经过规范处理的自来水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警惕二次污染),而地表水(河流、湖泊、池塘)风险最高。
加热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 将水煮沸(持续沸腾1-3分钟,高原地区需更长时间)可以杀死绝大多数致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其他消毒方法: 包括合格的过滤设备(需去除特定大小的病原体)、紫外线消毒灯、化学消毒片(如含氯制剂)等,但需按说明正确使用。
为了健康安全,强烈建议不要直接饮用生水,尤其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自然水源。饮用前务必进行消毒处理(首选煮沸)。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