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荷守恒
1. 核心思想: 溶液整体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必然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2. 数学表达:
`Σ(阳离子浓度 × 该离子电荷数) = Σ(阴离子浓度 × 该离子电荷数)`
3. 包含粒子: 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带电荷的离子(无论来源如何: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水的电离、盐类水解产生的离子)。
4. 注意事项:
必须乘以电荷数!(例如,对于 Na₂CO₃ 溶液,Na⁺浓度要乘1,CO₃²⁻浓度要乘2)。
不带电的分子(如 H₂O, CH₃COOH, NH₃·H₂O)不包含在式子中。
适用于任何电解质溶液。
5. 示例 (Na₂CO₃ 溶液):
存在的离子:Na⁺, CO₃²⁻, HCO₃⁻, OH⁻, H⁺ (微量)
电荷守恒式:`c(Na⁺) + c(H⁺) = c(OH⁻) + c(HCO₃⁻) + 2c(CO₃²⁻)`
解释:左边正电荷来自 Na⁺(电荷数1) 和 H⁺(电荷数1);右边负电荷来自 OH⁻(电荷数1), HCO₃⁻(电荷数1), CO₃²⁻(电荷数2)。
二、 物料守恒 (原子守恒)
1. 核心思想: 在某一特定元素或原子团层面,其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应等于其初始加入的浓度(或由其决定的浓度)。它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在溶液中的表现形式。
2. 关键点:
针对特定元素或组分。 通常针对盐中的非 H/O 元素(如 Na, K, N, Cl, C(来自酸根)等)或特定的酸根、碱根(如 CH₃COO⁻, NH₄⁺)。
考虑该元素(或原子团)在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化学形式(离子、分子)。
3. 建立方法:
找出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含有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微粒。
根据初始加入量(通常是盐的浓度)确定守恒关系。
4. 注意事项:
水的电离引入的 H⁺/OH⁻ 通常不包含在针对盐组分的物料守恒中(除非专门针对 H/O 元素)。
区分“存在形式”和“来源”。例如,Na₂CO₃ 溶液中,碳元素存在于 CO₃²⁻, HCO₃⁻, H₂CO₃ 中。
5. 示例 (Na₂CO₃ 溶液, 设其浓度为 c mol/L):
钠(Na)元素守恒:钠只存在于 Na⁺ 中。`c(Na⁺) = 2c` (因为 1 个 Na₂CO₃ 提供 2 个 Na⁺)
碳(C)元素守恒:碳存在于 CO₃²⁻, HCO₃⁻, H₂CO₃ 中。`c(CO₃²⁻) + c(HCO₃⁻) + c(H₂CO₃) = c`
示例 (CH₃COONa 溶液, 设浓度为 c mol/L):
钠(Na)元素守恒:`c(Na⁺) = c`
醋酸根(CH₃COO⁻团)守恒:醋酸根存在于 CH₃COO⁻ 和 CH₃COOH 中。`c(CH₃COO⁻) + c(CH₃COOH) = c`
三、 质子守恒 (水得质子守恒)
1. 核心思想: 以水分子 (H₂O) 作为参考基准(零水准),溶液中得到质子(H⁺)的总量等于失去质子(H⁺)的总量。
2. 关键点:
本质是 H⁺ 的得失平衡。
选择“零水准物”: 通常是作为溶剂和质子传递载体的 H₂O,以及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参与质子传递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如 CH₃COO⁻, CO₃²⁻, NH₄⁺ 等)。
3. 建立方法 (常用两种):
方法一: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联立推导。 (最推荐,不易错)
写出溶液的电荷守恒式。
写出针对溶液中主要盐组分的物料守恒式。
利用这两个式子消去不想要的离子(通常是 Na⁺, K⁺, Cl⁻ 等不参与质子传递的离子)。
方法二:直接根据得失质子关系书写。
确定“零水准物”(如 H₂O, A⁻)。
列出所有得质子的产物及其浓度项(前面系数表示得质子数)。
列出所有失质子的产物及其浓度项(前面系数表示失质子数)。
令两者相等:`[得质子产物浓度和] = [失质子产物浓度和]`
4. 注意事项:
质子守恒式中不包含零水准物本身。
质子守恒式中不包含不参与质子传递的离子(如 Na⁺, K⁺, Cl⁻, NO₃⁻ 等)。
H⁺ 代表溶液中的“净质子”,OH⁻ 代表水的“净失质子产物”。
5. 示例 (Na₂CO₃ 溶液):
方法一:推导
电荷守恒:`c(Na⁺) + c(H⁺) = c(OH⁻) + c(HCO₃⁻) + 2c(CO₃²⁻)` ... (1)
物料守恒 (Na):`c(Na⁺) = 2c` ... (2) (c 为 Na₂CO₃ 浓度)
物料守恒 (C):`c(CO₃²⁻) + c(HCO₃⁻) + c(H₂CO₃) = c` ... (3)
将 (2) 代入 (1):`2c + c(H⁺) = c(OH⁻) + c(HCO₃⁻) + 2c(CO₃²⁻)` ... (4)
将 (3) 乘以 2:`2c(CO₃²⁻) + 2c(HCO₃⁻) + 2c(H₂CO₃) = 2c` ... (5)
将 (5) 代入 (4) 消去 `2c`:`2c(CO₃²⁻) + 2c(HCO₃⁻) + 2c(H₂CO₃) + c(H⁺) = c(OH⁻) + c(HCO₃⁻) + 2c(CO₃²⁻)`
化简:`c(H⁺) + c(HCO₃⁻) + 2c(H₂CO₃) = c(OH⁻)`
方法二:直接书写
零水准物: H₂O, CO₃²⁻
得质子产物:
CO₃²⁻ 得一个 H⁺ → HCO₃⁻ (浓度系数为1)
CO₃²⁻ 得两个 H⁺ → H₂CO₃ (浓度系数为2)
H₂O 得一个 H⁺ → H₃O⁺ (即 H⁺, 浓度系数为1)
失质子产物:
H₂O 失一个 H⁺ → OH⁻ (浓度系数为1)
CO₃²⁻ 失质子? 没有。
质子守恒式: `c(H⁺) + c(HCO₃⁻) + 2c(H₂CO₃) = c(OH⁻)`
(解释:左边是得质子总数,右边是失质子总数)
最终质子守恒式:`c(H⁺) + c(HCO₃⁻) + 2c(H₂CO₃) = c(OH⁻)`
总结与关键点对比
| 守恒定律 | 核心思想 | 包含粒子 | 关键特点/注意事项 | 适用性 |
| :
| 电荷守恒 | 溶液整体电中性 | 所有离子(带电微粒) | 必须乘以电荷数;不含分子;最基础 | 任意电解质溶液 |
| 物料守恒 | 特定元素/原子团总量不变 | 含该元素/原子团的所有微粒 | 针对具体元素或组分;通常不考虑水的电离引入的H/O | 含特定元素的溶液 |
| 质子守恒 | H⁺得失平衡 (以H₂O等为零水准) | H⁺, OH⁻ 及质子传递产物 | 不含零水准物和不参与质子传递的离子;可由电荷+物料推导 | 涉及质子传递的溶液 |
解题应用建议:
1. 优先写电荷守恒: 它最简单直接,包含所有离子。
2. 再写物料守恒: 针对盐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团。
3. 最后得质子守恒: 联立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消去强电解质离子即可得到。这是最可靠不易错的方法。熟练后也可直接根据定义书写。
4. 三大守恒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 任何电解质溶液必然同时满足这三个守恒关系。它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的方程,是解决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计算pH值等问题的有力武器。
通过熟练掌握这三大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你就能清晰地分析和解决高中化学中复杂的电解质溶液平衡问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