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潜在的电磁干扰: 这是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导航系统: 飞机依赖精密的电子导航系统(如无线电罗盘、GPS、仪表着陆系统)进行飞行,尤其在起飞、降落等关键阶段。手机在开机状态下(即使没有通话),会持续搜索信号、与地面基站通信,产生无线电发射。
通信系统: 飞机与地面塔台、其他飞机的无线电通信至关重要。手机信号的频率范围虽然与航空通信频率不同,但理论上存在产生杂散发射或互调干扰的可能性(尽管现代设备设计已尽量减少这种风险)。
担忧: 人们担心手机发出的射频信号可能干扰飞机敏感的电子设备,导致仪表读数错误、通信中断或导航信息偏移,从而威胁飞行安全。虽然现代飞机在设计时考虑了更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且大量测试显示现代手机干扰关键系统的风险极低,但航空业对安全采取“零容忍”态度,“理论上的可能性”曾是全面禁止的充分理由。
2. 对地面蜂窝网络的影响:
“乒乓效应”: 当飞机在高空高速飞行时,手机开机后会试图连接地面基站。由于飞机速度快、高度高,一部手机会在极短时间内扫过多个地面基站的覆盖区域。
网络拥塞: 手机会不断地尝试注册(登录)到不同的基站。如果机上大量乘客手机都开机,这种频繁的注册请求会给沿途经过的多个地面蜂窝网络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可能导致局部网络拥塞,影响地面用户的正常通信。
信号干扰: 手机在高空搜索信号时,为了连接更远的基站,会以最大功率发射信号。这些强信号可能干扰地面蜂窝网络的正常频率规划。
3. 法规要求和标准化操作:
历史惯性与国际协调: 早期的禁令是基于当时的认知和技术水平。全球民航管理机构(如FAA, EASA, CAAC)基于安全和标准化管理的考虑,制定了相关规定。即使随着技术进步风险认知降低,修改全球性的航空条例也需要严谨的评估和协调过程。
简化机组管理: 统一要求“关闭手机”(或开启飞行模式)比区分不同情况(如“某些高度可以”、“某些设备不行”)更易于机组执行和乘客遵守,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响应时。清晰的指令有助于确保所有人配合安全规定。
4. 分散注意力:
关键阶段安全: 在起飞和降落阶段,机组需要最高度的专注,乘客也需要留意安全广播和应急指示。使用手机通话或浏览容易分散注意力,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延误自身的逃生准备或妨碍机组指令的执行。要求收起电子设备(包括手机)有助于确保所有人在关键时刻专注于安全。
现状与变化:
飞行模式的普及: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量测试(由航空管理机构、飞机制造商和移动通信行业共同进行),证明处于飞行模式(即关闭蜂窝网络、Wi-Fi和蓝牙等无线发射功能)下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在航程的大部分阶段(通常指巡航高度)对飞机系统造成的干扰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现行规定:
起飞和降落阶段: 几乎所有航空公司都要求将所有大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手机)收起并存放好。小型设备(如手机)通常可以手持,但必须设置为飞行模式。
巡航阶段: 在达到安全高度(通常约10000英尺/3000米以上),机组会宣布可以使用处于飞行模式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手机、平板、阅读器等)。
通话限制: 全程禁止使用手机的蜂窝网络进行语音通话和数据连接。主要原因已从干扰风险转向了对地面网络的负担、避免客舱内通话噪音影响他人(“社交原因”)、以及各国电信法规的限制(未经授权使用境外网络或高空基站)。
机上Wi-Fi: 越来越多的飞机提供付费机上Wi-Fi服务。只要飞机系统启动了Wi-Fi,乘客就可以在巡航阶段,在设备处于飞行模式的前提下,连接机上Wi-Fi网络进行上网(但依然不能使用蜂窝网络通话)。
最初的禁令主要是出于对潜在电磁干扰飞机关键系统的担忧以及避免干扰地面蜂窝网络。随着技术的验证和设备的进步,限制已大大放宽。现在的核心要求是:
1. 全程禁止使用手机的蜂窝网络(语音和数据)。
2. 起飞降落阶段:手机必须设为飞行模式并按要求存放或手持。
3. 巡航阶段:手机可设为飞行模式下使用(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
4. 可使用机上Wi-Fi(如有提供且付费购买)。
这些规定是航空安全、通信技术发展和乘客体验之间不断平衡的结果,核心目标始终是保障飞行安全。
延伸阅读: